一、全国土地分类?
按照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有不同的分类。我国的土地目前大致有三种分类:(1)按土地的自然属性分类,如按地貌、植被、土壤等进行分类;(2)按土地的经济属性分类,如按土地的生产水平、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等进行分类;(3)按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以 及其他因素进行的综合分类,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国家新颁布的《土地管理法》,科学地将我国土地分为三大类,即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土地管理法》定义:"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土地,在上述三种分类的基础上,我国土地管理工作者又将土地作了更进一步的分类,其方法是按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使用的土地利用现状体系,根据土地的用途、利用方式和复盖特征等因素,将我国土地分为了8大类、46小类。8大类土地是: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
二、土地分类的背景?
我国现行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存在部门主导、缺乏统筹,标准制定独立封闭、弱化协同,用地内涵不清、交叉重叠,逻辑混乱、归类失序等问题,已无法适应国家机构改革、部门分割管理瓶颈破除后自然资源集中统一管理的新要求。
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分类应当以健全自然资源空间管制、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和深化规划体制改革为功能导向,构建“3+15+68”的国土空间规划分类框架体系;以融合多部门规划特色、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控制度为契机,建立全域覆盖、层级有序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分区体系,制定差别化用途管制机制。
三、全国土地分类及含义?
按照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有不同的分类。我国的土地目前大致有三种分类:(1)按土地的自然属性分类,如按地貌、植被、土壤等进行分类;(2)按土地的经济属性分类,如按土地的生产水平、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等进行分类;(3)按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以 及其他因素进行的综合分类,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国家新颁布的《土地管理法》,科学地将我国土地分为三大类,即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土地管理法》定义:"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土地,在上述三种分类的基础上,我国土地管理工作者又将土地作了更进一步的分类,其方法是按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使用的土地利用现状体系,根据土地的用途、利用方式和复盖特征等因素,将我国土地分为了8大类、46小类。8大类土地是: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
(1)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 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小于1.0米,北方宽小于2.0米的沟、渠、 路和田埂。
耕地中又分出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和菜地5个二级地类。
(2)园地是指种植以采集果、叶、 根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复盖度大于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树大于合理株树70%的土地,包括果实苗圃等用地。
(3)林地是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的土地,不包括居民绿化用地,以及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的护路、护草林 。
林地又分出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 迹地和苗圃6个二级地类。
(4)牧草地是指生长草木植物为主,用于蓄牧业的土地。草本植被复盖度一般在15%以上、干旱地区在5%以上 ,树木郁闭度在10%以下,用于牧业的均划为牧草地,包括以牧为主的疏林、灌木草地 。
牧草地又分出天然草地、改良草地和人工草地3个二级地类。
(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是指城乡居民点、独立居民点以及居民点以外的工矿、国防、名胜古迹等企事业单位用地(包括内部交通、绿化用地)。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中又分出城镇居民点、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用地、盐田和特殊用地5个二级地类 。
(6)交通用地是指居民点以外的各种道路(包括护路林)及其附属设施和民用机场用地。
交通用地中又分出铁路、公路、农村道路、民用机场、 港口码头5个二级地类
(7)水域是指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 不包括泄洪区和垦植3年以上的滩地、海涂中的耕地、林地、居民点、道路等。
四、土地分类205是啥意思?
为了摸清土地利用现状,国土局进行了三调图斑地类⾯积,其中包括:
农村⼟地利⽤现状调查和城镇村内部⼟地利⽤现状调查,查清全国城乡各类⼟地的利⽤状况。
在土地三调时的地类代码205,所指的地类属于坟地、殡葬等的土地,以 及风景名胜(包括名胜古迹、旅游景点、革命遗址等)景点及管理机构的特殊建筑用地。它的土地一级分类属于建设用地。
五、土地分类方面什么期刊比较权威?
1. 土壤学报
2. 水土保持学报
3. 土壤
4. 土壤通报
5.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6. 水土保持通报
7. 水土保持研究
8. 中国土壤与肥料
9. 生态环境
10. 中国水土保持
11.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12.中国土地
13.中国土地科学
14.地理学报
15.自然地理
16.生态经济
17.经济地理
18农业工程学报
咱们专业发文章不是很容易,建议让导师推荐.
六、土地分类国家标准2019表?
1、根据《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2、土地用途分类国家标准可以参照2017年11月1日发布实施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它对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进行了明确的划分。
(1)农用地:包括水田、水浇地、旱地、果园、茶园、橡胶园、其它园地、乔木林地、竹林地、红树林地、森林沼泽、灌木林地、灌丛沼泽、其他林地、天然牧草地、沼泽草地、人工牧草地、农村道路、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沟渠、设施农用地、田坎。
(2)建设用地:包括零售商业用地、批发市场用地、餐饮用地、旅馆用地、商务金融用地、娱乐用地、其他商服用地、工业用地、采矿用地、盐田、仓储用地、城镇住宅用地、农村宅基地、机关团体用地、新闻出版用地、教育用地、科研用地、医疗卫生用地、社会福利用地、文化设施用地、体育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园与绿地、军事设施用地、使领馆用地、监教场所用地、宗教用地、殡葬用地、风景名胜设施用地、铁路用地、轨道交通用地、公路用地、城镇村道路用地、交通服务场站用地、机场用地、港口码头用地、管道运输用地、水工建筑用地、空闲地。
(3)未利用地:包括其他草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沿海滩涂、内陆滩涂、沼泽地、冰川及永久积雪、盐碱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
七、全国土地分类的制定背景?
我国土地利用分类的制定背景:
土地资源数量分析应以土地规划分类体系进行。自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已组织开展了三轮全国性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工作。
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分类体系依据1984年制订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确定的分类体系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规划,即将土地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8个一级类和46个二级类。
修订后的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因此,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所采用的规划分类体系是在原土地分类体系基础上进行归并和调整所确定的。
随后为了利于全国城乡土地的统一管理和土地调查成果的扩大应用,在1984年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和在1989 年9月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制定的《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的基础上,2002年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分类体系。经过进一步优化调整,2007年8月国土资源部正式发布实施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并按照此分类体系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分类体系采用的《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转换与各类用地布局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10号文)和2010年发布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确定的规划分类体系,即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基础上进行归并和调整确定的。该土地规划分类采用二级分类,一级类3个,分别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其他用地;二级类10个,其中农用地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建设用地分为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其他用地分为水域、自然保留地。
八、地税感想
地税感想:如何理解并应对地方税收政策变化
地税对于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合理的地方税收政策,政府可以获得资金,用来支持公共事业和提供基础设施。然而,地方税收政策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可能会发生变化,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应对。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地方税收政策的背景和目标。地方税收政策的制定是为了满足政府在地方层面上的财政需求。这些需求可能包括教育、医疗、道路建设、环境保护等。地方税收政策的目标是确保公平、透明和可持续的财政收入。
在理解地方税收政策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关注政策变化的原因。政策变化可能受到经济形势、社会需求、政治因素以及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政府可能根据这些因素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
应对地方税收政策变化的策略
1. 及时了解政策变化
唯有及时了解政策变化,我们才能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决策。我们可以通过关注政府官方渠道、专业媒体、行业协会等途径获取准确的税收政策信息。同时,建议与税务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了解最新的政策解读和税收优惠政策,以便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反应。
2. 寻求专业咨询
地方税收政策的复杂性和变化性要求我们具备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如果我们对政策变化感到困惑或无法应对,可以寻求专业咨询机构或注册会计师的帮助。他们可以为我们提供准确的解读和建议,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政策变化并制定应对策略。
3. 精细化财务管理
地方税收政策变化可能导致企业财务状况的波动。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财务管理的精细化和规范化。建议加强预算管理,合理分配财务资源,降低税收风险。同时,要加强财务报告的透明度,确保遵守相关法规和准则。
4. 提升税务合规能力
地方税收政策的变化要求企业提升税务合规能力。我们应当了解并遵守税法规定,及时缴纳税费并按时申报。建议建立健全的税务管理体系,制定规范的流程和标准,确保税务履约的合规性,并减少税务纠纷的风险。
地方税收政策变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地方税收政策的变化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挑战在于政策变化可能增加企业的财务负担,导致税收成本的上升。同时,政策的不确定性可能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影响企业的发展。
然而,地方税收政策变化也带来了一些机遇。政府在调整税收政策时,往往会提供一些税收优惠政策,以鼓励企业发展和投资。企业可以及时了解这些优惠政策并合理利用,降低税负并促进业务增长。
结语
地方税收政策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理解和应对这些变化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至关重要。唯有通过及时了解政策、寻求专业咨询、精细化财务管理和提升税务合规能力,我们才能应对政策变化的挑战,并在变化中找到机遇。同时,政府在制定税收政策时也应充分考虑企业和个人的实际情况,确保政策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了解地方税收政策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财务、降低税收负担,并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机遇。因此,关注和理解地方税收政策变化是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
九、地税怎么收?地税怎么收费?
1,按照您的具体情况,应当缴纳如下的地税: 营业税:开出的发票金额 X 3%城建税:(开出的发票金额 X 3%)X 5%教育附加费:(开出的发票金额 X 3%)X 3%地方教育附加费:(开出的发票金额 X 3%)X 1%
2,小规模工业企业,地税交城建税(市区7%、县城5%,其他1%)、教育费附加3%、地方教育费1%。 所得税是定额税: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应税所得率。
3,缴纳承包这20亩地的税,应当属于地税。
十、不交地税地税局可以怎样?
不交地税后果:地税局会按税收征管法依法向法院要求强制执行。税务人除了缴纳所欠税款外,还要按天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追缴不缴或少缴的税款外,可以处不缴或少缴的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对于地税局来说,所有的店铺都是目标,因为所有的经营户都需要缴纳地税,除非未达起征点,也就是每月5000以下营业额。
地方税,中央税的对称。由一国地方政府征收、管理和支配的一类税收。是依据税收的征收管理权及收入支配权进行的分类。地方税即属于地方固定财政收入,由地方管理和使用的税种。
世界各国对于地方税管理权限的划分大体有三种类型:
①立法权与管理权完全属于地方,地方政府可以决定课征地方税收。
②立法权属于中央,地方政府有较大的机动权限。
③立法权和基本管理权均属于中央,地方政府只负责征收管理。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