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实依据 法律依据
在法律领域中,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是构建一个合理的、具有说服力的论证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辩论中还是在法庭上,正确地引用和使用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是至关重要的。
事实依据的重要性
事实依据是指事物存在或者事件发生时所表现出来的具体情况和实际状况。在法律中,事实依据是判断案件真实性和正确性的基础。律师在论证时需要收集并引用相关的事实依据,这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一个相对客观和准确的案件叙述,并增加自己的说服力。
事实依据可以来源于多种渠道,包括证人证言、证据材料、调查报告等等。律师需要仔细筛选事实依据,并确保其真实、可信、完整。一旦事实依据出现了虚假、不完整或者不可靠的情况,律师将会失去自己的信誉和案件的可信度。
法律依据的重要性
法律依据是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禁止行为等等的准则和规定。它是法律判断的标准和依据。律师需要熟悉并正确引用法律依据,以确保自己的论证逻辑合理、合法,并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法律依据可以包括宪法、法律条文、法规规定、司法解释等等。律师需要仔细研究和理解相关的法律依据,以确定其在具体案件中的适用性和效力。引用正确的法律依据有助于律师构建一个清晰、有力的法律论证,从而增加自己的说服力和案件的成功机会。
正确引用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
为了正确引用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律师需要进行详尽的研究和准备工作。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步骤:
- 收集相关证据:律师需要积极收集相关的证据材料,包括调查报告、专家意见、证人证言等等。这些证据将成为律师论证的重要支撑。
- 仔细研究案件:律师需要对案件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了解案件的背景、关键事实和争议点。只有通过深入了解案件,律师才能准确地选择和引用相关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
- 检查事实依据的可靠性:律师需要仔细核实事实依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如果发现有疑问或不确定的地方,律师应当进行进一步调查和确认。
- 理解法律依据的适用性:律师需要深入研究相关的法律依据,并确定其在具体案件中的适用性和效力。如果有需要,律师还可以引用相关的司法解释、判例等。
- 合理组织论证:律师需要将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合理、连贯的论证框架。逻辑清晰的论证可以提高律师的说服力,并使法官和陪审团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律师的观点。
总之,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在法律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律师需要正确引用和使用相关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以增强自己的论证能力和说服力。只有基于准确、可信的事实依据和正确适用的法律依据,律师才能在法庭上取得成功。
二、让座法律依据?
法律虽然没有强制规定让座,但是遵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属于道德范畴,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给需要帮助的人让个座,体现了您的美德。
三、lpr法律依据?
1.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四条第四款:“买卖合同没有约定逾期付款违约金或者该违约金的计算方法,出卖人以买受人违约为由主张赔偿逾期付款损失的,人民法院可以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为基础,参照逾期罚息利率标准计算。”的规定,酌定逾期付款利息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上浮30%计算。
2.自2019年8月20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于每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9时30分公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中国人民银行贷款基准利率这一标准已经取消。
3.故逾期利息应从2019年7月26日起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上浮30%的标准计至2019年8月20日,自2019年8月21日起按照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上浮30%的标准计算至实际给付之日。
四、物权法法律依据?
是依据宪法来的。
一方面,《物权法》是我国的一部民事基本法律。是经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并已于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物权法》是一部从我国国情出发,以宪法为依据,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遵循平等保护物权的原则,加大对国有资产的保护力度,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主要调整财产归属和利用关系的民事基本法。《物权法》从基本法的高度解决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财产即无人格”的问题,有利于社会财产的市场流转,促进资本和资源流通,增加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收益,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并有利于社会分配秩序的合理调整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律,使一切基本法律及规章制定的依据。《物权法》的内容是对《宪法》中有关民事关系权利义务条款的补充与细化。
五、法律依据分为?
法律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的依据是:规定的内容、法律地位和制定的程序不同。按法律规定的内容、法律地位和制定的程序不同,可将法律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
根本法是指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和居核心地位的、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制定与修改程序极为严格的宪法;普通法是根本法之外的其他法律。
在中国,通常指次于宪法(根本法)的一般法律;或者指对全国一致适用的法律,如民法、刑法等,是与特别法(即仅对特定身份的人、特定事项、特定时间或特定地区适用的法律)相对称。
在西方国家的法学中,普通法是指最早在英国12世纪左右开始形成的一种以判例形式出现的适用于全国的法律。
六、法律依据和法治依据区别?
“法律依据”中的“法律”,狭义的仅指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广义的还包括法规和规章。当我们讲“法律依据”时,这个“法律”到底是指法律,还是同时包括法规和规章,这也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依具体规定而定。
法治依据是指法律条文,其次也包括法治原则和法治精神。 所以,我们做出了法律决定,只要是法律条文中规定的,或者是符合法治原则和法治精神的,都是有法律根据的。 在法律适用关系中,有具体法律条文的,应当首先引用法律条文; 在没有具体法律条文的情况下,可以适用法治原则和法治精神。
七、是否有法律依据?
《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6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保障公民对于违法的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控告的权利,追究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人的法律责任。 《刑法》第254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实行报复陷害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刑事诉讼法》第84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接受。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并且通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 《刑事诉讼法》第85条规定:报案、控告、举报可以用书面或者口头提出。接受口头报案、控告、举报的工作人员,应当写成笔录,经宣读无误后,由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签名或者盖章。接受控告、举报的工作人员,应当向控告人、举报人说明诬告应负的法律责任。但是,只要不是捏造事实,伪造证据,即使控告、举报的事实有出入,甚至是错告的,也要和诬告严格加以区别。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应当保障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如果不愿公开自己的姓名和报案、控告、举报的行为,应当为他保守秘密。 《刑事诉讼法》第86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
八、认罪认罚法律依据?
刑诉法第十五条规定,认罪认罚可以从宽处理。
九、供热投诉法律依据?
我们在平时家中暖气如果不热。想进行投诉。你又不知道向哪投诉,有何法律依据。消费法来说。我们花钱购买了供暖服务。热也是一种特殊商品,那我们就是消费者,这样来说,就可以向12315消费者投诉平台进行投诉。个人理解,这就是消费法赋予我们的权利。
十、村规民约的法律依据?
村规民约法律依据是:
村规民约是基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制定的,必须依法而治,目的是填补法律的空白,是介于道德与法律之间的一种规范,决不是村民们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村规民约由村民会议制定, 然后约束全体村民。但村规民约不得与我国的宪法,法律相抵触。
那怎么才能做到与法律不抵触呢?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规定,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因此,所属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对村规民约的制定履行监督和审查责任,确保村规民约在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下执行,也确保村规民约的合法性。
所以说,村规民约的初稿应该在乡镇政府审查以后才能交由村民大会来表决。
我国历史上,村规民约源远流长,它的特点是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便于操作,具有地域性特点。农村的一些麻烦事,有时候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用法律手段解决程序复杂,需要的时间长,还会引发其他矛盾,而单纯的道德审判,又缺少约束力,效果不佳。而如果用村规民约来约束,就介于了道德和法律之间,就可以做到赏罚分明,用全村人的力量来制衡一些个别人的不规范行为。
如今社会,我们还需要继续拓展村规民约的适用领域,建立以德高望重的人为主体村规民约监督处罚组,让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自觉地执行,村干部和党员要带头,将这个优良传统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