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英语教学模式有哪些不合理之处?

300 2024-03-17 01:13

一、中国的英语教学模式有哪些不合理之处?

最大的基础问题是没有把英语作为一个语言沟通技能来教、学、练,而是作为一门“知识”来强行灌输、叫你死记硬背各种语法规则和生词,随后在这个套路上延伸、给你考试。所以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学了十几年英语,绝大多数人还是读听说写没有哪一方面是真正过关的。近年来虽然作了一些改进、在一些中高级阶段(4、6级,专四专八等)的考试中对上述实战技能都有了一些要求,但是应试教学的套路随即釜底抽薪,破坏了这种正确发展方向,比如很多师生都在追捧“万能写作模版”,而不是实际写作能力。

第二个是由第一个来的:由于英语被当作一门知识(而不是沟通技能/语言工具),那英语中教学就几乎“理所当然”地被人为割裂了: 英语专业基础课程被强行分割为精读、泛读、听力、口语、写作。。。。。。 各门课程的内容和进度上,没有任何的协调或相互配合,完全各行其是。

你去问任何一位英语老师“我怎么才能高效掌握英语课所学内容”? 他们几乎都会异口同声告诉你:“你无论学了什么英语内容,都必须赶紧多用多复习,力求迅速掌握”。但事实上,无论你是不是英语专业,你在校内、校外上的任何两门英语课的老师之间有任何沟通、协调、相互配合支持吗?没有。于是,你精读、泛读、听力课上所学的东西,一定是你短期内在口语写作课上根本用不上的 ----- 这叫“现学的不用”;同时,口语课上要你说的、讨论的,或作文课上要你写的题目,一定是你最近在精读泛读听力课上没有 学过、没有接触过的 ----- 此谓“现用的不学”!所以学生一开口、一提笔,脑子里空空如也:“我明明背了很多单词、每天都在认真学英语,可为什么此刻脑子里只剩下了一句‘那个XX英文该怎么说’”?

其中,无论你是不是英语专业,精读其实都是重头课,无穷无尽、高深莫测的语法分析(我在其它回帖里提到过:多年前在美国公司里的语法培训/复习课上,州立大学的写作课老师告诉我说,她几次被中国学生提出的语法问题问晕了!)。

第三:对英语构词法注重得远远不够。如今高考要求的词汇量已经达到了 3500,大学生一入校完全可以开始学一些构词法,学会望词生义、猜词义,以便触类旁通,迅速提升学词汇的能力。

第四:最坑人的:老师和体制都不鼓励、不推动学生去用英语探索世界 --- 没有让学生在自己探索、思考、创新和交流的过程中,来不仅学会实战性强的英语,而且养成质疑和探索的习惯、遇到问题善于自己利用英语去寻求答案的能力、用英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能力。英语专业现在每年招生好几十万,全国英语学院、系、专业早就超过了 1,000家! 翻译、教师这两个行业,怎么可能需要那么大量的英语专才? 绝大多数英专学生显然日后都是要从事这两个行业以外的无数种工作的 。但是,英语专业的高级课程却仍然以英美文学、英语语言学等为主 ---- 明知道这些课程内容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根本没用的、明知道(除大学英专教学岗位之外)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都不需要新人知道“孔乙己的‘回字有四种写法’”,却还是逼学生学英语中“回字的四种写法”! 学生就莎士比亚的作品再多写几篇论文、多做几个 PPT presentations、把语言学和翻译理论学得再好,对进入 the real world 开始实际工作时又能有多少帮助?到了工作单位,一到了领导布置任务让用英语去做这个那个的时候,英专学生常常只有一个回答:“我,。。。我不是学这个的”。用以前一位知友的话来说就是“英专毕业生有两个不会 ----- 这个也不会,那个也不会”。 号称是“学英语出身”,但让各位英专学生报一下学英语过程中各自最常去的 5 个英语网站,看看其中有几个是真正的英美加澳新、印巴非洲等任何英语国家的网站?难道学英语专业的目的是为了学会用有道和知乎?

如果我们另辟蹊径、彻底换一条路子来学英语的话呢?比方说,把英美文学、语言学等高阶英语课时,改用来推动学生上 Internet 探索任何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从时装、清洁能源、大数据、手游,到创业、欧美和非洲农业、人工智能的运用和对就业的影响。。。。。。,一句话,同学们投票对什么感兴趣,就探索哪方面! 比如,现在扶贫是国家任务中的重中之重,有些同学可能自己就来自贫困地区。那为什么不能让大家上 Internet 用英语探索 best practices in lifting people out of poverty,看看世界各地到底哪些扶贫方式是比较成功的 --- 给穷人现金?小额贷款?靠NGO?靠外援?基础教育?迁移人口?。。。。。。?哪些听起来很好的项目,在实际操作中被什么样问题搞垮了?”整个过程中,学生

  • 先用英语读和听老师事先选定的资料,学会一些基本的相关语汇和背景知识(=读听+词汇);
  • 上Internet (不是 Chinanet)用英语探索自己选定的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或项目(= 大量英文原版资料的读 + 听+词汇 + 调查研究能力);
  • 用英语搞小组口头讨论:把刚读到听到的语汇立刻投入使用 = 现学现用;大家都在一起探索同一方面/专题,相互学习的机会大增 = 现用现学 (提升表达能力 = 口语 + 新词汇学习 + 在口语等实际运用中掌握和巩固新词汇);
  • 通过自己的探索思考,把资料归纳整理后,连同自己提出的解决方案及理由用英语写成 PPT 或报告 (= 写作、PPT, Word 实际运用);
  • 用英语向全班或小组作报告 (= presentation skills + 口语 + 词汇运用)。

这样学出来的英语,必定是接地气、面对现实世界和未来世界的,重的是提升各方面的能力,而不是老古董“知识”。纯粹从英语学习角度说,这样做的结果是:

  • 现学现用,现用现学 ---- 刚从读听中学到的语汇,立刻在讨论、陈述中运用,迅速掌握;口头笔头陈述中发现自己不会说的东西,很多时候可以马上在刚才的读听材料中找到解答,补上漏洞。
  • 协调配合 ---- 读听说写紧密配合,输入-输出完全互补,各种能力同步提升;不再象现在各行其是的英语课程那样狗熊掰棒子。
  • 学用结合 ---- 学、用合为一体,“记词汇”的过程就是用的过程,学习效益大增。
  • 融会贯通 ---- 开拓学生视野、大幅扩展他们实用性英语语汇的范围,消灭“两个不会”。

类似这样的探索和学习讨论,比做一关于莎士比亚《李尔王》的PPT的效果会如何?哪个对国家和个人可能更有用?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实战能力和探索思考能力?更有利于今后的职业发展?更便于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甚至从中发现创新、创业、做实事的机会?

大学三、四年级就算 3 个学期(最后学期以找工作为主), 55~60个星期,每两周做一个专题的话,能做近 30 个。你让学生选择自己想探索的事物、领域,去用英语钻研30来个专题,他们的眼界、思路、创造力、英语表达能力, 是与你逼他们钻莎士比亚、语音学故纸堆的所得相提并论的吗?到求职面试时,学生还会满脸羞愧地说“我只懂英美文学“吗?

可能有不少老师担心:“这些东西我们自己都不懂,怎么去教学生”? 问题是:到了今天这个时代,老师(尤其是英语老师)的真正使命早就不是“解惑”了 ----- 课堂里所讲内容如果全都是老师能给“解惑”的,那是教育的失败!是填鸭式的灌输,而不是什么教育,丝毫不能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精神。如果学生只有机会接受这样的大学“教育”,这国家还能有什么希望?还奢谈什么“21世纪创新型经济、民族”? 事实是:无论你老师怎么吹,学生心里都知道:对于他们心里的大多数问题、疑惑,老师是没有答案的。因此老师想赢得学生的尊敬的话,与其硬充好汉,还不如大大方方、开诚布公地承认:“以当今世界之大、变化之快,我没有几个标准答案;但希望凭借我的英语知识,来与大家一起来探索和学习,帮助大家在探索和讨论中学会实战性强的英语,帮助大家早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英语老师在这样的探索课程中在多数情况下首先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多多鼓励学生自己去用英语探索、思考、学习、创新,并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语言问题上的解答、帮助他们掌握英语实战能力。

P.S. 我上面说的,不是写给打算今后“在象牙塔内造英语的学问”(=英语语义学/语言学/英美文学/翻译理论。。。)的人、英美文学爱好者们看的,而是给今后要运用英语来从事社会上各种各样“象牙塔以外”工作的那 99% 英语学习者们看的。

==================================================

评论区里有知友质疑这样的做法需要大量增加教师数量。但其实这并不会需要特别多的教师(当然也不可能一个老师面对大教室里 300 个学生):这个方法下,老师的首要职责是帮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老师自己给学生充当字典。比如阅读中遇到什么看似固定搭配/习惯用法,但又吃不准是不是、究竟是什么意思的时候,老师的首要责任,不是马上给学生提供答案,而是帮助他们养成习惯,在必应或者其他的搜索引擎上检索 define xxxxx。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语言问题,老师才该参与进来,予以解答指导。

二、税法一和税法二有什么区别?

  税法一和税法二这两门课程是注税考试的核心课程,也是学好税代的基础。  税法一和税法二加在一起就是整个的税法基本原理和税收实体法内容,只是注税这两本教材的知识含量和难度之和要超过注会税法的教材内容。  其主要区别:1、税一主要内容是商品和劳务税,即通俗所说的流转税;2、税二主要内容是所得税。  所得税尤其是企业所得税严重依赖于其他所有的税收实体法内容,故税法一是最基础的学科,税法一和税法二组成注税的基础学科,加上财务与会计,三门课是学习税代的基础。

三、中国神话迷人之处有哪些?

中国神话谜人之处在于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产生希望、劝人上进。

《聊斋》中的狐仙多是助人为乐、嫁给家庭贫困、没有彩礼,娶不上媳妇的老百姓家庭。

神话中的人总是可以隔空取物、想要什么可以变什么,连几十年考不上的落榜举子都能帮他榜上提名。

狐女都是妖艳、善解人善,清纯又孝敬公婆,还能感化别人,让邻里之间和睦相处。

《西游记》《八仙过海》告诉人物多行善事,不但好人有好报,更有仙缘者能得道成仙。

古代人们劳动辛苦、平常也没有娱乐,把神话小说当听书来听,可以让人摆脱疲劳。

神话故事多是正义的化身,公关、秦叔宝、尉迟敬德都是现实中的真实人物,不但成神成仙,还是现在很多行业祭拜的祖师爷。

现在人们见识多,神话故事已经不是大众喜欢的书籍,人们孜不倦的追求更加实际,赚钱、赚钱,马不停蹄永无止境的赚钱变成现在人的优先选择。

四、中国桥梁有哪些改进之处?

在桥面铺装上倒是有些新材料引入,但是大多是国外专利。随着钢产能的过剩,钢桥未来可能会增多,给结构上的突破提供了便利,但是设计人员应该还是以既有经验设计居多。

施工上的创新倒是很多了,就像上面所提,2航局有很强的施工能力,很多施工方法都是很有领先地位的。但是作为强国,必须是理念造型和材料上的领先才能占领设计界的话语权。

五、中国邮政有何特殊之处?

人才优势;EMS毕竟是国企,招生的时候还是很受应届大学生青睐的,每年他们都会招聘很多重点大学的学生。

网点优势;国内派送网络最完整的还是EMS。包括他们自建的网点,如果没有自建网点的,通过邮政普邮的代理网点,总能送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政策优势;当国家有任何物流行业新的试点政策,扶持政策的时候,都会首选EMS。比如跨境电子商务的试点企业,各地的第一批里面都有EMS。

连带优势;所谓的连带优势,指的是它隶属于邮政集团公司,和邮政普邮那边又有错综复杂的关系。所以它能得到邮政储蓄银行的资金支持,能得到一些清关便利等。

六、税法与民法有什么关系?

税法主要与以下相关法律有联系:

1.税法与《宪法》的关系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它是制定所有法律、法规的依据和章程。

2.税法与民法的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在相当程度上是经济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这种关系主要发生在商品经济中。税法和民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上绝对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既有其显著的区别,也有不可分割开的内在联系。

3.税法与《刑法》的关系 两者有本质区别。《刑法》是关于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税法则是调整税收征纳关系的法律规范,其调整的范围不同。 两者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税法和《刑法》对于违反税法都规定了处罚条款,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情节是否严重,轻者给予行政处罚,重者则要承担刑事责任,给予刑事处罚。

4.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七、中国科技博物馆有什么特别之处?

中国科技博物馆是国家级综合性科技馆,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以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大型科普教育基础设施。中国科学技术博物馆新馆设有“科学乐园”、“华夏之光”、“探索与发现”、“科技与生活”、“挑战与未来”等五大主题馆。

中国科技博物馆新馆位于朝阳区北辰东路5号,东临亚运居住区,西濒奥运水系,南依奥运主体育场,北望森林公园,占地4.8万平方米,建筑规模10.2万平方米,是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体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古代中国烹饪和现代中国烹饪有什么相似之处?

考古时发现很早之前古人就开始烧烤了,而且做烧烤与现在非常相似,但是吃法比现在还讲究!

古代这个时期我一般指的是包括清朝在内的以前,时期很广,但是在烹饪方面与现在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来看下都有哪些。

炙很简单,其实就是烧烤,从原始时代一直流存到现在的烹饪方法,区别上可能就是现在各种调料越来越多了。俗话说一天三顿小烧烤,原来古人早已有所体会。

古代烧烤炉

1969年,在陕西西安延兴门村考古时出土一只“上林方炉”,西汉皇家御用之物“炙炉

炉系铁铸而成,分上下两层:上层是长槽形炉身,底部条条形镂孔,像箅子一样,下层为浅盘式四足底座,炉身还有四条蹄足安放于承盘之上,承接炉体漏下的炭灰。自秦汉以后这种炉子就更多了,一直到现在上林方炉的设计理念还在被延用。

由于工艺科技问题,中国很长时间内是没有炒菜的,虽然烹饪器具很多,但其主要工能都是烹,青铜鼎就是古代的用于“烹”的食具,当然我们智慧的祖先也把他发展出“烹人”等其他作用。

孔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国家和煎小鱼的作用是一样的,火候很重要,而且不能不停的翻,不然鱼就煎碎了,看来孔子也是一个合格吃货。所以烹的作用就是煎,或者多放点油变成炸,也可以不放油,放水也是煎。

但是古时候调料不多,所以古人佐餐主要用的是酱,各类发酵或者半发酵的蘸酱来增加口味。早期的时候还有将肉或内脏剁碎成肉糜之后,加入各种材料,半发酵而成的肉酱,口味比较。想想也不好吃 。

到了汉朝,食物的烹调方式虽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随着张骞出使西域,大量的食材开始涌入中国,包括:葡萄、核桃、石榴、黄瓜、蒜、蚕豆、香菜、豌豆以及芋头等,人们的菜单也丰富了许多。

脍其实就是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生鱼片,有些人觉得日本生鱼片寿司很高档,实际上都是我们老祖宗玩剩下的。如果有新鲜各种肉类,都会被选择切成薄片食用,这类就被称为脍。

三国时期著名的人物陈登,就是非常喜欢吃鱼脍,结果导致长了很多寄生虫,经过华佗治疗后吐出很多寄生虫。华佗劝告陈登不能再吃脍了,结果陈登管不住自己的嘴,后来病发等不及华佗治疗就死了。出于安全问题的考虑脍在中国饮食中的地位也慢慢下降很多。

中国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其实如果你仔细研究古人饮食文化的话,会发现与现在有很多相似之处,现在很多烹饪方式与工具也是由古代慢慢演变而来!

烹饪是做饭做菜的一个总称,

烹:煮的意思

妊:熟的意思

烹饪就是将生的食材热加工成熟食的一个过程。

九、当前科研报销制度有何不合理之处?你认为该如何改进?

说了一点实话,就被反对到下面来了

好好好,你们的导师都是纯洁无暇的,就我遇到了奇葩

(´•༝•`)

(。•́︿•̀。)

ಠ╭╮ಠ

……………………………………………

以下原答案

我想,作为一个我比导师还清楚他的账的人,我是可以来答一答这一题的……

系里的人,不管老师还是同学,都管我叫做帐小能手,有什么项目报不出来,都来找我想办法……

………………以上背景…………………

我是文科的,理科报帐还是和我们不一样。

首先,我想从申报开始说,导师一和我说,他要申报省级国家级等等的项目,我就知道我的好日子到头了(其实从来没有好日子)。应为申报书,他是不会动手的,这一点,我相信很多同学深有体会。

申报书短则十几页,长则几十页,就一个字~坑爹

不过还好,可以参照以前的项目申请~以及自己写的相关论文变一变改一改,导师要求我们小论文,大论文都需要和他的项目相关,方便他报课题和结题。

最烦的是什么?最烦就是重复填表,反正我已经填几乎一样的的表已经不下五十次了,导师一有招呼就得上-不管你是在逛街还是睡觉还是看书还是论文……分分钟都被抓走……

什么?你说导师会给钱?

全天待命全年无休(真心这样,寒暑假回家了也得回学校干)每月450你要不要,哦,还并非准时给,想起来给点,不想起来没有⊙_⊙,出去做家教一两天就差不多能赚了。

我有个同学说……你有就不错了,好歹你导师还想着给你点儿……他导师不但让干活,让天天呆在办公室,一周七天的呆,不给一分钱,还让他掏钱给买饭,各种不给钱。干的都是啥活,洗杯子、买饭、报帐、打字、写总结各种杂活。我那个同学也是苦逼……

好像有点偏题……我给拽回来

下面说一说报帐的事

我觉得这事儿也不全怪国家把人当贼防备,反正我是见过,也干过各种破事儿,比如说造假账,比如说真票假账,这事儿不能细说,说细了,我怕被抓

…π_π…

我看了别的答案,都是替老师说话的,但是我真心觉得,一心科研,只拿该拿的钱的老师太少了

科研经费签个用车协议,就能把各种汽油票报销……过路费报销……而且根本就没有用在考察上,结题的东西都是在办公室里造出来的。还有电话费报销,打车费报销都是这样,都是用于生活上的支出。以及劳务费套现这一套……你们懂的

不是一两个人这么干的,就我们系而言基本上的人都这样……

不会找发票的研究生都不是好研究生

我因为会找发票而深受各个老师喜爱。

各种能开发票的店和能开好用的发票的地方……我真是熟的不行不行的,具体能开什么能报什么能报多少,没人比我清楚,教师腐败和抱团真的很严重。

可以这么说,我做的发票基本不用返工

怎么才能避免这种现象,我想,有些同学想的太理想化了,直接给钱取消限制,那简直某些老师笑开了花,大家都知道,这年头,学术做的好的,不如会搞小动作的,而会搞小动作的人,恰恰是项目拿的多,最会找空子的人。

我相信,好老师是有的,但是并没有那么多,早知道全国有那么多高校,教师的水平、素质如何,真的不敢保证。

十、ebay在中国的发展模式有什么特别之处?

“eBay非常重视对中国市场的开拓,与慧聪网的合作将有利于eBay在中国市场的深耕。在市场需求和技术革新的牵引下,此次合作将促进eBay大中华区的跨境电商不断升级,同时对提高行业成熟度和服务水平带来帮助。”日前,eBay大中华区销售总经理郑长青在参观考察国内B2B电子商务平台慧聪网时公开表示。

eBay实际上并未真正撤出中国,它只是换了一种生存方式:放弃C2C市场,转做外贸B2C。与B2B平台慧聪网汽车配件网展开合作,表明eBay对中国市场其实一直虎视眈眈。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