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税务发展从
税收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是税收作用的表现。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无偿的征收实物和货币形成特定的分配关系。具有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税收促进经济增长,主要是运用税收的调节职能和组织收入智能。
国家通过提高税率,增加征收的品种和环节,限制某一领域的发展。反之,通过降低税率,减少征收的品种和 环节,促进某一领域的发展,增加这一领域的发展能力。同时,税收的组织收入职能,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财政补贴、补助的方式,促进经济的发展。例如当前,疫情严重,经济受到严重打击,国家通过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税率、减免生活服务业等九大行业税收,扶持发展。及时出台一系列崔进经济增长的税收经免、税收优惠、纳税服务等措施。
2. 中国税务的发展方向
从专业区分角度来看两者之间实质上是有一定的重叠部分。
财政(Public Finance):实际上,我们在生活中没有特别严谨的分类,比如:国家财政税收xxx、某某公司的财政今年创收、球队财政不得支撑购买球员、家庭财政出现了问题等等。我们发现,我们在生活总把finance(金融、财务)和Public Finance(财政)所混淆。就楼主的问题来看,所指的财政应该是财政学(PF),更准确来说是国家财政。
国家在以国家控制力作为主要经济调控手段的国家显得更加重要,考虑到我国早期实行苏联专科制的学科建设,我国的财政体系大都以人大、厦大、以及各类财经学院等高校的毕业生形成财政官员体系,因此财政学科得到了发展。
税收(Tax):说到税收一定离不开两门专业:法律、会计。税收学是一门系统地反映税收理论、政策、制度和管理内容的学科,也是我国财经类教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主要课程。在税收理论方面,尽可能按市场经济下规范的税收理论方法分析税收问题;在税收政策方面,根据税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以及法律制度的细化,充实了税法制度内容;从企业纳税和筹划考虑,融入了部分税收筹划案例分析。
楼主所提的税收应该是财税下的税收,属于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财政局和税务局正在进行彻底的改革,这些决策实际上是由czb决定的。
还有,我国的税收是一个热点话题,包括:营改增、遗产税、国税地税改革等等,面领着众多挑战,是值得研究和分析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两者之间关系:财政是税收的目的,税收是财政的根本。
不存在说哪个专业更好,想做好财政必须要精通税收,反之亦然。
但是,这一切的大前提就是必须要熟悉经济知识,知晓经济规律。
3. 中国税务发展从哪里开始
税务标志的涵义:领花与肩徽一致,颜色均为黄白相间,取意税收有如“真金白银”。图案中心是“税”字,连同外圆形成“中”字,整个图案将中国税务简化为“中税”。麦穗和齿轮寓意税收来源于经济发展,表明中国经济发展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
图案四周呈圆形周转状,寓意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性质;图案外围又呈双手捧合的形状,意为税收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图案两侧似钳形、夹固状,反映控制偷漏税、以法治税的严肃性;图案整体也似一盏灯笼,意为税务干部必须清正廉明;图案具有公路环线建筑的整体感觉,象征着税收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紧密联系。
4. 中国税务发展变迁
税收征管具体工作有:
1.开展税法宣传,贯彻税收法令;
2.掌握税源变化,加强税源管理;
3.组织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等;
4.进行纳税指导、管理,组织税款入库;
5.税收证照管理;
6.开展纳税检查。 总之,税收征管包括管理、征收和检查三个基本环节。这三个环节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管理是征收和检查的基础,征收是管理和检查的目的,检查是管理和征收的补充和保证。
5. 税务发展史 税务文化
德国发展史 :提到德国历史,很多人会联想到这些关键词: “二战”、希特勒、纳粹党、法西斯——的确,“二战”是德国最黑暗的一段历史,给德国人带来的负罪感和反省意识一直延续至今。对于这个历史问题,德国人虽然不愿想起,但也从未逃避过,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访问波兰,就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下跪道歉;历任联邦德国总统和总理都曾在不同场合代表德国人民真诚致歉和反思——德国的诚意换来了众多国家的原谅和信任。
“华沙之跪”
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德意志民族独具特色。德国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就有日耳曼人入住境内,公元2世纪前后形成了日耳曼部落;后来由于罗马帝国不断扩张与日耳曼部落频繁发生冲突,最终在条顿堡森林战役中罗马帝国被打败,莱茵河和多瑙河以北的德意志地区获得独立;10世纪时神圣罗马帝国建立,19世纪德意志帝国建立;1914年和1939年,德国先后两次挑起世界大战,都以战败告终;“二战”后德国分裂成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1990年10月,在分裂四十多年后两德终于统一。
(一)早期的历史
日耳曼一词源于拉丁文,早期生活在莱茵河右岸(今德国境内)的各个部落被恺撒大帝称之为“日耳曼族,公元9年,日耳曼人战胜了到处挑衅、意在扩张的罗马帝国,从此过上了一段太平日子;376年,日耳曼人在匈奴人的不断袭击下,向罗马帝国境内迁徙。日耳曼部落生活方式以散居为主,所以在民族大迁徙时并不是整齐划一的集体行动,而是以小型的氏族单位为主,故而历史学家又将之分成了三类:东日耳曼人、西日耳曼人和北日耳曼人。西边到莱茵河,东边到卫塞河,南起多瑙河,北靠北海的这一族群就被称作西日耳曼人。476年,日耳曼人得到了罗马帝国的底层民众的支持,团结一致,最终推翻了不可一世的罗马帝国。
在5世纪末,法兰克王国建立,在查理曼大帝的统治下疆域得以不断扩张,历史上称为“查理曼帝国”。在查理曼大帝死后,帝国陷入了混乱时期,到了843年疆域三分,莱茵河左岸的西法兰克王国(后来发展成法国),莱茵河右岸的东法兰克王国(后来形成德意志王国),中间部分长期为两国相争的地带。
到了919年,亨利一世当选为东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德意志王国正式成立,德国历史真正拉开了序幕。
(二)神圣罗马帝国
962年,东法兰克国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加冕称帝,1157年,开始有了“神圣帝国”的称谓。1512年,在科隆帝国会议后使用“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这一称号,自此这一称谓开始成为官方名称沿用下来,一直到1806年。
神圣罗马帝国
这一时期需要提到的一个宗教改革家的名字就是马丁·路德。身为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的马丁·路德在1517年发起了宗教改革,提出以圣经为本、人人平等的政治主张,在他的倡导下,德国开始了一场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封建和反神权的政治运动。这次的宗教改革推动了德国民众的反封建道路,对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着很深的影响,在1524年,生活困苦的德国农民揭竿而起,爆发了农民战争。农民战争之后,新教和天主教两大势力对峙,矛盾频发,不断恶化的矛盾最终导致了战争。
从1618年到1648年,在这场历时30年的欧洲国家混战中神圣罗马帝国可谓“功不可没”,同时作为主战场也战痕累累,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国内势力分化,神圣罗马帝国已经外强中干,虚有其表。1806年,德意志南部、中西部16个邦国脱离了神圣罗马帝国,另建了“莱茵邦联”。同年,弗朗茨二世宣布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被迫退位,神圣罗马帝国灭亡。
(三)德意志帝国
18世纪初,普鲁士作为一个王国开始了崛起之路。德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腓特烈二世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个史称“腓特烈大帝”的普鲁士的统治者继承了父辈的霸气,自1740年继位后便带领着普鲁士东征西战,一步步迈入欧洲强权之林。两次西里西亚战争,对法、俄、奥等国的七年战争,腓特烈大帝步步紧逼,普鲁士迅速崛起。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德意志邦联成立,包括了奥地利、普鲁士在内的共34个国家和4个自由城市。这一联合组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而是各自为政,自我发展。1848年巴黎爆发了二月革命,同时推动了德国各地的起义。
腓特烈大帝——腓特烈二
这一时期,又一重要的历史人物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他就是普鲁士首相俾斯麦。俾斯麦信奉的思想是统一德意志要依靠“铁和血”,他的战争思维一开始受到了各方的激烈反对,但他仍坚持不懈,实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改革。他打出“为德意志民族利益”的口号,对内武力镇压革命,对外先后发动了对丹麦、奥、法之战,击溃国内外阻止统一的势力,扫除各种障碍,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
德意志帝国的统一
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成立,俾斯麦出任首任宰相,史称“铁血宰相”。德意志帝国成立后,俾斯麦继续推行“铁血政策”,进一步巩固了德意志在欧洲列强中的霸权地位。1882年,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签署了“三国同盟条约”,以德意志帝国为核心。
(四)“一战”和“二战”
19世纪末20年代初,帝国主义列强间为了争夺霸权,矛盾激发,主要集中于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1914年,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德意志帝国支持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瓜分世界、争夺霸权地位的大规模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各国经济遭受破坏,人民流离失所,衣食无着。德国作为参战国也是伤亡惨重,国内经济停顿,民不聊生。妄想速战速决的德国一度陷入胶着的战事中,士气低落。1918年11月,德意志帝国宣布投降,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退位。1919年,德国签署了《凡尔赛条约》,作为战败国,失去了13%的国土,受到了严厉的经济、军事制裁。
德国签署《凡尔赛条约》
“一战”结束后,德意志进入了魏玛共和国时期,开始了历史上第一次走向共和的历程。但好景不长,这一历程终止于希特勒和纳粹党的上台。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开始了一系列独裁统治。上台初期,希特勒大力发展经济,支持国内建设,承诺要让德国“家家餐桌上都有牛奶和面包”,之后民众的生活水平确实有了很大提升,他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民众支持。这之后的希特勒在独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开始了扩军备战之路。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9月3日,英、法被迫对德宣战。德军在战争初始阶段采取“闪击战”,势如破竹,可谓一路畅通,接连攻占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又开始大举入侵法国。一个多月后,法国被迫投降。
1940年12月,德国入侵苏联。在此之前已经占领了14个欧洲国家的德国野心膨胀,妄图再次速战速决,这次却遇到了强大阻力。在莫斯科会战中,德军惨败,叫嚣着要“三个月灭亡苏联”的希特勒终于尝到了战败的苦涩滋味,不得不改变了作战策略,由攻占莫斯科转攻高加索地区。1942年6月至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会战,德苏双方都打得艰苦卓绝,这一战也成为整个“二战”的转折点。德国法西斯遭受了开战后的最严重打击。1943年2月,德军被苏联红军重创,不断败退。1945年4月,柏林战役德军惨败,苏军攻入了柏林城,4月30日下午希特勒自杀。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深远,改变的不只是德国历史,也影响了整个人类历史,涉及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人文等方方面面,各国经济遭受破坏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五)战后分裂时期
“二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美、英、法、苏四个国家成立了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了德国。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起来,并于1949年5月23日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49年10月7日,苏联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从此开始了战后分裂时期。
从1949到1961年,由于政治、经济、生活习惯等各种原因,每年都有大量民主德国的人逃往联邦德国,1961年民主德国建立了柏林墙,目的就是为了阻止人们西逃。不过,“柏林墙”自建成后,一直受到西方国家的诟病,被认为“违反人权”而要求拆除。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两德之间关系的缓和,在世界格局的变化影响下,“柏林墙”四周的紧张气氛也逐渐消失。1989年,民主德国政局发生变化;10月18日,民主德国总统昂纳克辞职;11月9日,民主德国宣布“柏林墙”自由开放;1990年6月13日,“柏林墙”开始正式拆除。
(六)两德统一
1990年3月18日,民主德国举行民主选举,德梅齐埃任总理,之后,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开始了统一谈判。1990年5月18日,双方签署了关于建立货币、经济联盟的条约。1990年8月31日,双方签署了两德统一条约。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柏林重新成为德国的首都,原民主德国14个专区改为5个州并入联邦德国,人民举国欢庆,自此,已分裂40多年的两个德国重新统一成为一个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