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抵减的销项税额?

纳税服务 2023-08-15 18:20 编辑:admin 268阅读

一、营改增抵减的销项税额?

1、销项税,是指收入(开发票)而产生的增值税。

假如公司某公司收入1.06万元(适用税率6%),则0.06万元为销项税。2、营改增抵减的销项税额,记在借方做为销项税的抵减,直接计算出当月的应交税额=应交增值税的贷方减借方金额。进项税额,是指纳税人购进货物、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支付或者负担的增值税额。进项税额=(外购原料、燃料、动力)*税率。进项税额是指当期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缴纳的增值税税额。在企业计算时,销项税额扣减进项税额后的数字,才是应缴纳的增值税。因此进项税额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纳税额的多少。一般在财务报表计算过程中采用以下的公式进行计算:进项税额=(外购原料、燃料、动力)*税率。进项税额是已经支付的钱,在编制会计账户的时候记在借方。

二、土地成本抵减的销项税额怎么处理?

根据《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自行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增值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年第18号规定:

房地产开发企业中的一般纳税人销售自行开发的房地产项目,适用一般计税方法计税,按照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当期销售房地产项目对应的土地价款后的余额计算销售额。销售额的计算公式如下:销售额=(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当期允许扣除的土地价款)÷(1+税率)。

当期允许扣除的土地价款=(当期销售房地产项目建筑面积÷房地产项目可供销售建筑面积)×支付的土地价款。

会计处理

1.支付土地价款时,

借:开发成本——土地成本

贷:银行存款

2.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土地价款可以抵减销售额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抵减)

贷:主营业务成本

政策依据:财会〔2016〕22号(三)差额征税的账务处理

三、什么叫免抵税额?什么叫留抵税额?

企业的经营性质不同,从而影响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不一样。免抵退是税收的一种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通知》(财税〔2002〕7号)规定: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以下简称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除另行规定外,增值税一律实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

对生产企业出口非自产货物的管理办法另行规定。 一般来说,“免、抵、退”是各有含义的,①、“免”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免征生产销售环节的增值税;②、“抵”是指以本企业本期出口产品应退税额抵顶内销产品应纳税额。③、“退”是指按照上述过程确定的实际应退税额符合一定标准时,即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成的部分予以退税。

如果企业当期既有出口又有内销,则首先以出口应退税额抵顶内销货物应纳税额。

但是抵顶过程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不需抵扣,当计算的内销部分应纳税额小于零,这时实际上不需要抵顶,所以当期应退还全部出口应退税额,企业当期期末留抵税额为正;二、计算出的内销部分应纳税额为大于等于零,这时就先以出口应纳税额抵顶,抵顶的结果也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抵顶之后当期不需要再纳税,即抵顶有余,但是还有未抵顶完的应退税额,这时就将未抵顶完的应退税额退还企业,这部分应退税款在金额上等于计算的企业当期应纳税额,这种情况下抵顶金额等于名义退税额(即免抵退税额)与实际退税额之间的差额,这种情况下期末无留抵税额;另一种情况是抵顶之后,还应该缴纳一定数额的增值税,即不足抵顶,这意味着当期应退税额已经全部抵顶应纳税额,而且还有未抵顶完的税额。

四、出口退税额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的区别?

  应缴税费-应缴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可以通过这个会计科目核算专门反映企业免抵退税额中未参与实际退税的部分。这部分在计算企业税负时可视同企业缴税参与税负计算。  免抵税额指的是出口应退的增值税抵顶内销应缴纳的增值税。比如出口货物应退税10万,内销应缴纳5万,那么5万就是免抵税额。这部分不退税,也不用缴纳税了,出口抵减内销应纳税额是3级科目,只有产生免抵税额是体现在应缴税费-应缴增值税的借方。  3级科目借方余额是留抵,贷方余额是应纳税额。月底转到2级科目未交增值税。留抵税额填在增值税报表第十五行。免抵退税办法含义:“免”税,是指免征出口销售的销项税,“抵”税,是外销应退税额抵减内销应纳税额,“退”税,是指外销应退进项税超过内销应纳税部分。

五、什么叫留抵税额?什么叫留抵税额?里面的留抵?

定义:期末核算一般纳税人的应纳增值税税额时,本期的进项税额大于本期的销项税额,差额便是期末留抵税额,这部分差额是可以放到下期继续抵扣增值税销项税额

本期销项税额-(上期留抵税额+本期的进项税额)=本期应交增值税本期应交税金为正数,是这个月的应交增值税;如果是负数,则转为留抵税额,转入下期继续抵扣

六、出口退税免抵税额用不用交附加税,请问高手?

首先需要清楚生产企业计税计算方法免抵退的含义,在本案中,免抵退税额大于期末留底税额,超出部分在免抵退汇总表中转为当期免抵税额,这部分税额不退不抵,视为用于退税的进项税额已经被内销税额抵扣。

七、转出的进项税额还能算加计抵减吗?

转出的进项税额不能算加计抵减。  根据财政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公告2019年第39号以及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87号相关规定,自2019年4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允许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按照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加计10%或15%,抵减应纳税额。其中,加计抵减额是按照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的10%进行计提,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不得计提加计抵减;已计提加计抵减额的进项税额,按规定做进项税额转出的,应在进项税额转出当期,相应调减加计抵减额。

八、预缴的税额可以用于抵减简易计税方法的应纳税额么?

预缴的税款统一带入主表的27行,不会分开抵减,一般计税方法预缴的税额可以用于抵减简易计税方法的应纳税额。

九、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有什么用?

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 计算公式 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实际)应退税额 其中:当期免抵退税额=出口产品离岸价×国家规定的该产品出口退税率。 而“当期(实际)应退税额”应该怎样确定呢?

它取决于当期期末“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的借方余额与计算出的“当期免抵退税额”的金额的比较,“谁小取谁”。

但如果当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的余额在贷方,表示企业要实际缴税,就没 有实际要退的税款了,这时,“当期(实际)应退税额”等于零,“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就等于“当期免抵退额”。

“当期免抵退税额”即是“出口退税”的金额计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当期(实际)应退税额”计入其他应收款——应收出口退税款。

十、出口退税结转下期留抵税额、或免抵税额账务处理?

其实这个业务只要理解了,看会计分录就简单多了。实际上就是税务局先用出口产品的进项税抵扣内销的应纳税额,未抵扣完就退,退的部份计入应交税金贷方,相当于把未抵消的部份抵消掉,不允许再去抵下一期的内销应纳税额。 然后具体步骤:1进项税额转出是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让和抵扣额=出口的销售额*(17%-出口退税率) 就是说出口产品的这部分进项税额是不能抵扣的,要算进产品的成本里,所以做进项税额转出。2剩余可以抵扣用来抵减内销产品的应纳税额。下面一会计分录,便于理解

借:应收出口退税 29 626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93 183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122 809

首先把出口退税放在贷方,就表示先把出口产品的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给抵消了,然后在来个借方就是剩余可以抵内销产品应纳税额,抵了还有剩余的在退给你,记为应收出口退税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