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制改革故事

纳税服务 2023-07-14 11:29 编辑:admin 73阅读

一、税制改革故事

一、见异思迁

齐桓公向管仲请教治国的对策,管仲说:“圣君治理天下,让士民群集在一起研究学问,就不会因为看到别的事物而转移注意力了。”形容意志不坚定,爱好不专。

这也说明齐桓公这个人,原本就是一个见异思迁的人,只是因为管仲的辅助和提醒,他的毛病才没有过早的暴露出来。

二、宁戚饭牛

齐桓公听到宁戚在车下喂牛时,拍击牛角大声唱歌,因此认为他是个有才干的人。后指贫寒士人自荐以求得重用。也可以看出齐桓公图霸之时,求贤若渴的人才政策。

三、老马识途

齐桓公追击山戎时迷路,管仲让老马带路走出迷谷。现在这个成语比喻阅历多、经验丰富的人能看清方向,办事熟悉。

此成语典故,也是齐桓公称霸历史的痕迹,表明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期间的艰难困苦,只有老马才一清二楚。

四、风马牛不相及

齐桓公攻打蔡国获胜后,又命令诸侯联军继续向南挺进楚国。楚国使者责问桓公,说齐楚相距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讨伐楚国是没有缘由的。

现在这个成语比喻事物之间毫无关系。也说明齐桓公的霸业已经发展到南方地区,直接与楚国相争,希望楚国也能够承认自己的霸主地位。

五、勿忘在莒

鲍叔牙给桓公和管仲敬酒时,提醒他们不要忘记当年在莒国寄人篱下的耻辱。比喻不忘本。

六、天威咫尺

周襄王赏赐齐桓公,并说桓公受赐时可不必行君臣之礼。齐桓公回答说:“天子的威望近得就在我的面前,不足一尺之地。”然后就跪拜叩首才接受赏赐。

天威咫尺比喻帝王或朝廷的威严或威望。也是齐桓公霸业的巅峰时刻,表明齐桓公还是始终坚持“尊王攘夷”的大政略。

七、卜昼卜夜

齐桓公到陈敬仲家饮酒作乐,到晚上仍未尽兴。陈敬仲婉言劝说要先占卜才能决定晚上是否能够喝酒。形容昼夜不停地寻欢作乐,毫无节制。这可以说是齐桓公霸业的历程终结,他开始寻欢作乐,认为齐国已经实现了“尊王攘夷”的战略目标。

二、中国税官论税制改革征文

马拉早年投身于科学,发表了关于燃素学说的论文,这篇论文被拉瓦锡批驳得体无完肤,因为拉瓦锡本身是最反对燃素学说的,这应该是二者最早的积怨。之后马拉在法国革命前期有批驳以拉瓦锡为首的这些科学家都是提线木偶。当然拉瓦锡被处死的时候,马拉已经被刺杀身亡了。拉瓦锡被捕入狱的原因主要在于他是包税官,并且为防走私在巴黎城修建围墙,促成的原因在于他准备逃往爱尔兰的信件和反当局的信件被发现,于1793年11月被捕,次年5月处死,处死的罪名是往烟草里掺水。虽然最后这一段跟马拉没什么关系,但是我个人以为之前马拉在舆论上做了很多准备,拉瓦锡被集中炮火攻击,并且使他的逃离计划不能实施。有些人认为拉瓦锡被处死的原因在于他剥削人,我认为这种观点不是很准确,因为他其实采用了轮作制来提高大农场产率,并且提交很多关于促进教育的提议;5月8日被审问的包税官也没有全部处死,有一些当庭释放。其实拉瓦锡直到1794年5月8日上法庭前也觉得他会被豁免,因为记载他是主动走向法庭的,不过最后还是被处死了。

参考的主要是世界文明史的伏尔泰时代这一卷。

三、税制改革基本理论

米德的收入分配理论出自征税理论,你的是主张累进所得税制的。不少的著作都提到了税负的这一种存在,大多数人的认识都是片面的,然而这对他们的生活而言也是最合适的,让他们的生活才不会那么累,他们才会把自己的精力全都注重在自己的事业和改进自己的生活质量上。

四、税制改革感想

1.作为一职业会计,首当遵纪守法,就是遵守财经法规原则,职业道德底线。

2.会计主体遵循独立经营核算管理模式,客观公正原则的经营模式。

3.会计岗位要认真履行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等原则。

4.实操做账记账原则,接待均等,“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原则并核对对账。

5.会计报表编制原则:遵循正确的会计政策准则规范要求,做调账调项目,编表。

6.账后报税遵循收付实现制和留抵税制原则。

7. 最后,要整理备案资料,依照核销处理原则。新手路上。

五、税制改革理论

世界范围内,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财政的分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财政分权是指中央政府赋予地方政府在债务安排、税收管理和预算执行方面一定的自主权,从中国的实践来看,改革开放初期,就以“减税让利”的税制改革为先导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1994年的税制改革进一步建立了分税制的财政分权体制,《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在“统一税政前提下,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政管理权”,中国也经历了财政逐步分权的历程,从这一点看出,财税分权有着其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性。

六、税制改革理论问题

中国古代赋税(役)制度的变迁

(一)奴隶社会“贡赋制度”

实施背景:奴隶主建立国家政权后,必须要有足够的经济力量确保国家机器的运转。

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内容:部落(夏、商)或受封的诸侯(周)向国王交纳一定的贡品(物)。

评价:巩固了奴隶制国家政权,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奴隶社会国家的分裂,年年战争不断。

(二)鲁国“初税亩”

实施背景:1.铁器的使用,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2.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

3.私田主人控制私田的产品,不交纳给国君。

实施目的: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内容:不论公田、私田,都要由国家按照田亩的实有数目收税。

评价: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其结果是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

(三)西汉赋税制度

实施背景:恢复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实施目的:增加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内容:编户农民向封建国家交田租,即土地税,交算赋和口赋,即人头税。

评价:将农民尽可能地固定在土地上,以确保封建国家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政府财政收入的剧Do

(四)北魏新租调制

实施背景:1.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2.均田制的实行。

实施目的:保证封建砌有的财政收入。

内容:受田的农民,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粟、调帛或麻。

评价:把农民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同时,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五)唐朝初期租庸调制

实施背景:1.唐太宗即位后,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2.均田制的实行。

实施目的:保证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内容: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叫作“租”;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

评价:农民依旧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但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六)唐朝中期两税法

实施背景:1.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频繁,土地兼并严重。

2.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实施目的:解决财政上的困难。

内容: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收税。

评价:两税法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它使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弱。在两税法开始实行的一段时间内,唐政府财政收入增多了一些,但唐朝的阶级矛盾从根本上并未解决。

(七)北宋方田均税法

实施背景:北宋中期,封建统治危机严重。

实施目的: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内容:由政府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赋税。

评价: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1086年司马光出任宰相后被废除。

(八)明朝一条鞭法

实施背景:明朝中期,社会矛盾尖锐,豪民隐占田地,逃避赋税,给明政府带来严重的财政危机。

实施目的:解决财政上的困难,增加收入。

内容: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

评价:一条鞭法简化了赋役征收手续。它是我国赋税制度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实行徭役征银的办法,使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对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作物的商品化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九)清朝“地丁银”

实施背景:清朝建国之初,赋役制度混乱,赋役负担不均。

实施目的:稳定税收额数,解决财政上的困难。

内容:雍正帝时,清朝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

评价:我国古代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废除了,这有助于封建秩序和税收的稳定。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